日期:2025-09-06 05:07:42
开学又是买书季了,在家整理书柜,突然看到了"这一位作者"的书。
我一视同仁地喜欢着很多优秀的绘本作者,但唯独两个人我是超级爱。
其中一位就是去年有幸邀请到直播间对谈的乔恩 · 克拉森(另外一位先保密,期待有生之年也能见到)
我非常喜欢乔恩的作品,尤其是帽子三部曲,形状三部曲和《天上掉下一块大石头》。
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带着小 D 读完《这不是我的帽子》(这也是史上首部同时获得凯迪克金奖与凯特 · 格林纳威大奖的作品)时,我内心的那份激动。
我从未想过,绘本可以表达如此复杂的人性,而且还能表达得如此精准,如此温暖。
当然转念的想法就是,孩子能懂吗?需要这么早告诉他吗?包括现在经常收到的留言,这么"残酷"的、"黑暗"的、"恐怖"的内容,孩子们能看吗?
距离第一次给小 D 读乔恩的作品已经过去了 6 年,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上次和乔恩面对面,我又和他深入沟通了这个话题,分享给你们。
图源:信谊图画书
01
看见真实是必须
一见面,我就抛出了准备已久的问题:
我问乔恩,你创作帽子作品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孩子还小,适合去接触那么复杂的人性吗?
乔恩几乎不假思索,语速飞快地反问我:"你知道从孩子变成大人,到底是在几岁、哪一刻发生的吗?"
我一时没理解他的提问,乔恩又笑着解释道:"既然我们都说不清这个界限具体在哪,那凭什么来判断,孩子什么时候能接触真实、什么时候不能呢?"
哇,这个回答果然很乔恩!
我本来预设了会有一长段的大道理(毕竟,这也是很多绘本解读里会出现的内容)。但是他用另外一种思路,一下子点出了我的问题中的盲点 ——我们不能先入为主地替孩子们筛选"正确的"内容。
孩子什么时候该学什么、什么时候成为"真正的人"。但这些都是不由我们决定的。
那我们就应该相信:任何时候都可以。孩子永远值得接触比"单纯学知识"更丰富、更真实的东西。
我也笑了,对乔恩说起我女儿小 D 小的时候最喜欢玩的捉迷藏游戏:她总是自己把自己的眼睛捂住,以为自己看不见,别人也看不见。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明白了,这叫掩耳盗铃。
乔恩也一愣,不明白为什么我突然讲这个了,我也笑着继续说,但这种小把戏经常出现在我们父母身上,我们总以为只要不给孩子看,这些就不会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了。
说完,我们两人都哈哈大笑。
我想,这点上,我和乔恩是同频的,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去和真实世界互动,而所谓真实,那么必定包含真善美和假丑恶,还有人性的黑暗面。
比如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后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孩子之间的相处也很复杂,他们会不可避免地很实际地遇到攀比、嫉妒、嘲笑、欺骗、污蔑等情况。
所以说,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课堂"里看见真相、了解真相,又或者带孩子在阅读中发现更多的真相,都是父母必须且可以为孩子做到的事。
图源:网络
02
怎么看到很关键
当然,话虽这么说,但同为父母的我们都一致认为,怎么让孩子看到真实,很关键。
这就是我爱乔恩的原因,虽然他的每本绘本都会展示真实的人性,但他总是会用一种温暖的方式展示。
也就是乔恩和我说的,他的每本绘本创作都会留白,而且是有足够开放的多样性。
比如前面提到的我和小 D 最爱读的作品《这不是我的帽子》,故事讲的是一条小鱼偷了另一条大鱼的帽子,它洋洋自得以为没有被发现,但其实大鱼早就悄悄跟在了它的身后。它们在水草后发生了一些事情,再下一个画面,就是大鱼戴着自己的帽子游出来,小鱼不见了踪影。
内页中,乔恩用水草遮挡的方式给关键剧情做了留白
这个故事读完后,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同心智成熟度的孩子,包括不同的大人,也许得出的结论都是不同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果孩子没明白,要不要告诉他呢?
不用,这就是乔恩作品的精妙之处,3-99 岁都可以看,如果孩子还没准备好,他看到的就是一个好玩有趣的故事,嘻嘻一笑就可以。
这个我深有感触,小 D 一直到 7、8 岁的时候再读这本绘本才能理解这层深意。
我想,这就是好绘本的魅力,可以让读者在不同年龄反复读,而且这也是教育最大的要义:提供展示,但等待孩子自己准备好。
那又有问题了,如果孩子准备好了,看完问,"小鱼是被大鱼吃了吗?",我们要怎么回答啊?——相信这是很多父母都会恐慌的:我们真的要告诉孩子残酷的真相吗?
乔恩说,可以聊啊,合上绘本后,我们问问孩子,你怎么觉得?我们从孩子的答案里先找到目前他的理解水平的起点。关于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从来不是给一个"是或者不是"的答案,而是在聊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而对于人性的认知,乔恩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觉得,了解人性最关键的就是去看眼睛,很多时候,表情、动作、语言都是可以伪装的,但一个人的眼神无法伪装。
哇,所有看过乔恩绘本的朋友们,听到这里你们有没有像我一样,会在内心恍然大悟:
——怪不得,乔恩的所有绘本都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角色们也没有太多肢体动作,但是所有的"画外音"都在每个主角的眼神里透露了。
《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来》里,意识到真相的眼神
我读过无数遍他的作品了,但的确这个点,我从不曾和小 D 好好聊过。我们似乎默认了"我懂了,她也长大到了足够懂了",但我从未深究过,是从"哪里"懂了呢。
眼神,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帮助孩子认识情绪,认识复杂人性。
那天和乔恩聊完,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小 D 重读了帽子三部曲,我们重点聊了眼睛。
小 D11 岁了,果然大部分时间,她都能精准地说出每个眼神的意思,有的代表悲伤,有的代表心虚,有的代表愤怒。那一刻我突然很感叹,我已经有足够信心,让我的女儿去独立面对这个世界了。
《我们发现了一顶帽子》里,小乌龟想要"私吞"帽子的眼神
03
看到,才有安全感
乔恩说自己小时候就是一个不害怕"暗黑故事"的小孩,甚至很喜欢读恐怖故事书,但始终不敢看恐怖片。
我问他,这两者的差异是什么?他说,读书让他有安全感,他自己知道,他可以控制故事的发展,他也可以随时放弃不看,而电视并不如此。
是啊,阅读是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窗口,但其实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也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一边看到角色之间发生的残酷故事,一边真实地带领着孩子们发现,这个世界依然是美好的。
但我又有点不解:既然那么害怕,为什么还要去看呢?
他说,就是看了,才会有安全感。因为小时候,脑子里不受控制地就会冒出很多奇怪的念头,反而是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让他觉得,这些都是合理的,而且都能解决的。
乔恩分享的个人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么类比过来,我们展示给孩子看的"人性中那些不那么美好"的部分,其实也是在给孩子安全感啊。
孩子也是人,也会遇到人性不美好的部分,会嫉妒,会想偷窃的冲动,会报复,等等。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只接触"真善美"的绘本,当他心里冒出这些人性的时候(而且这个是不受控制,每个正常人都会有的瞬间),他会想要拼命压抑,甚至会困惑,自我责备,感到羞耻,觉得自己不好了。
但如果我们给孩子展示过,我们和孩子聊过,这个孩子反而可以更加正视它。
绘本就给孩子提供了这样一个安全的场域,让孩子能够练习判断人性、积累生活经验。
人一旦可以正视自己的人性,并且可以充分理解,就能做出更加理智的判断。
看,哪怕是孩子,哪怕我们总认为孩子还小,让他们去好好看看世界上存在"不好"的东西,尤其是在绘本中接触这样的题材,是大有好处的啊!
图源:影视剧截图
04
保持思考,保持热爱
见乔恩的几个小时真的很美好,我和他说,原本我以为你是个 i 人,甚至可能是不擅长表达的(verbally clumsy,我当时用的这个词),没想到你话那么多,而且语速还超快。
他又大笑,他说并不意外,曾经他刚出道的时候,因为他叫 Jon,而且还总写"黑暗"故事,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个俄罗斯人� �。
但真正的美好是,当这个可以说出道就是颠覆,在儿童绘本届神一般存在的人,活生生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你发现他仍然像个大男孩。
图源:自己拍的
他从没把自己得奖的作品"当回事",反而会很认真地和我分享,他觉得哪里可以更好。而且,他总在保持思考,当我和他分享我的观点时,尤其是某个观点启发到他了,他会很兴奋地和我讨论。
就是那一刻,我对于养育怎么样的孩子有了更加具像化的认识:保持思考,保持热爱,就像乔恩一样。
怪不得,我和小 D 那么热爱他的绘本,因为那不是一份工作,那是他日常思考和一辈子热爱的沉淀啊!
------
每次聊到书就有人追着问链接,呐,来了� �(还有赠品哦,往下看),有需要可以去挑挑看哦!
我还顺手帮大家争取了小礼物� �
1、购买 10 册大套装的,会赠送一个价值 69 元帆布袋(限量 200 个)
2、购买帽子套装 / 形状套装 / 智慧套装,随机赠送一本精装绘本
PS:赠品随单发送,买哪套送哪组赠品,不叠加哦。
最后,还想知道更多我和乔恩的精彩对谈内容,欢迎点这里看直播回放↓
正在团
� �
� �
配资炒股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