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6-22 11:36:48
日期:2025-06-22 11:36:48
虎门销烟之前,林则徐满怀憧憬,以为大清要重新走向辉煌,以为自己的抱负有实现的一天,直到他被道光处罚之后,才知道大清还是走到了末路,而自己最终也走到了末路。
那么,道光皇帝为什么要处罚林则徐?明明刚开始就对禁烟十分坚决,为什么又要屈服英国?他到底在怕什么?
而这一切,要先回到一个问题。道光皇帝为啥会重用林则徐,还给他那么大的权力去广州办差?这要从头说起。
(长文预警!)
力挽狂澜的英雄
时间回到道光年间(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商人为了赚大钱,把印度产的鸦片像洪水一样往咱这倒。这玩意儿上瘾啊!多少大老爷们儿抽得面黄肌瘦、妻离子散,甚至连军队里的士兵都叼起了烟枪,战斗力直线下降!更要命的是,银子像水一样哗哗往外流!
国内本来流通的银子就紧张,都被用来换鸦片了,结果市面上白银减少,铜钱贬值,老百姓日子更不好过了(这叫“银贵钱贱”)。朝廷的税收也跟着缩水,国库一天天干瘪下去。
展开剩余93%道光皇帝坐在紫禁城里,看着各地官员送上来的奏折,眉头都拧成了疙瘩。他愁啊!这鸦片之害,不治不行了!有人建议干脆放开算了,抽点税补贴国库。
但道光好歹读过圣贤书,知道这简直是饮鸩止渴!但怎么禁?派谁去禁?这差事得罪人、风险大,搞不好还会惹毛洋人!
就在道光头疼的时候,一个名字出现在他眼前,林则徐。这个人名声很好!办事极其认真负责,能力也强,在地方上做过不少实事,尤其是在江苏搞水利、整顿漕运(给京城运粮食的系统),搞得风生水起。关键是,林则徐对禁烟的态度是最坚决的之一!
他给道光写过奏折,痛陈鸦片危害,言辞激烈,说这玩意儿再不禁止,几十年后咱们可能连打仗的兵、发饷的银子都找不出来了!(“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话句句戳到道光的痛处!
道光一看,觉得林则徐有见识、有魄力、敢担当!行,就是他了!
1838年底,道光帝下了大决心,连续八天召见林则徐密谈,最后拍板: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赐他王命旗牌(代表皇帝亲临)、和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的权力),火速赶往广东,全权负责禁烟!临行前,道光语重心长地叮嘱林则徐:一要断绝鸦片来源(根除祸根),二是千万别引起边衅(避免和洋人打仗)。这话听着有点矛盾,但也反映了道光当时矛盾的心情:既想彻底禁烟,又怕惹出事来。
林则徐呢?怀着“挽狂澜于既倒”的决心,走马上任了。
1839年3月一到广州,他就雷厉风行地干了起来。
面对禁烟事迹,林则徐做了几个动作。
掐住源头:林则徐看得很准,鸦片泛滥的根子就在那些外国商人(主要是英国)手里。他立刻发文件,勒令所有洋商交出全部鸦片存货!而且必须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永不贩运鸦片来华,如有违反,船货全部没收,人犯就地正法(处死)!态度极其强硬,根本没商量的余地。
强硬到底: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一开始想耍花招,玩拖延战术。林则徐不吃这套!直接派兵把英国商馆(洋人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给围了,断粮断水!这下英国商人扛不住了。
虎门浓烟:最终,林则徐迫使英国人交出了两万多箱鸦片(大约237万斤)。这么多毒品堆在一起,那场面得多吓人!
1839年6月3日(农历四月廿二)开始,在虎门海滩,林则徐亲自主持,把这些害人的鸦片彻底销毁!不是烧(烧不干净还会被人偷吸残渣),而是用石灰和海水浸泡销毁法。这壮举连续进行了二十三天,浓烟滚滚,震惊世界!中国人拍手称快,英国人则咬牙切齿。
虎门销烟,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伟大功绩!它展示了中国人反抗毒害、捍卫自身权利的决心。林则徐成了民族英雄,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道光皇帝收到捷报,自然是龙颜大悦,大大嘉奖了林则徐一番。当时所有信号都显示,林则徐做得太漂亮了!
英国的报复
林则徐在广州搞禁烟、销鸦片这事,在英国国内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应。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回英国,那些靠着鸦片贸易赚得盆满钵满的商人和工厂主们可急了眼了!
他们当然不会坐视自己的摇钱树被砍。这帮人立刻在伦敦发起猛烈的舆论攻势:
歪曲事实:他们把林则徐形容成一个蛮横不讲理的暴君,说中国官员虐待他们的商人,围困商馆是违反“国际法”,侵犯了“自由贸易”和“人身安全”,更是对大英帝国荣耀的严重挑衅!
煽动战争情绪:他们鼓动政府和议会:必须用武力迫使中国开放门户!必须让中国人赔偿损失,保证英国商人的“合法权益”!
英国的议会为了这事吵翻了天。但经过激烈的辩论(反对战争的声音也不小),最后议会以极其微弱的优势(多9票),通过了向中国派遣远征军的决议。大英帝国为了毒品贸易的利益,悍然决定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
1840年6月,一支规模庞大的英国舰队抵达了广东海面。这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正式开始。
英国舰队司令懿律(义律是副手)率领几十艘战船(包括先进的蒸汽动力铁壳战船),配备数百门新式火炮,载着数千士兵,气势汹汹地杀来了!
林则徐在广州早就料到了这一手。禁烟的同时,他可没闲着。
他主要做了几件事,而这几件事,在这个时间节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整顿海防:加固炮台,铸造大炮(虽然还是老式的),招募水勇(民间武装),在珠江口布设了多重防线。
发动群众:张贴告示,招募渔民参与防守,悬赏拿英国人的船和人头。
睁眼看世界:派人搜集情报,翻译外国报纸、书籍(比如《各国律例》、《四洲志》片段),试图了解对手。
战争初期,在英国舰队强攻广州时,林则徐的部署确实起了作用。英军发现广州防务严密,难以下口。于是,懿律改变策略,决定绕开林则徐!他把舰队的主力开向北边,沿着中国海岸线,寻找防守薄弱的地方打!
这下可坏了!北边的沿海省份,在和平环境下安逸得太久了,毫无准备!福建、浙江、江苏这些地方的官员,大多数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要么腐败无能,要么根本不了解洋人舰队的厉害。
战局急转直下,消息传到紫禁城,道光的脸从高兴到震惊,再到恐慌!
1840年7月,英舰突袭浙江舟山群岛的重镇,定海县城。当地守军还在用大刀长矛,哪见过这种铁皮蒸汽船?根本挡不住英舰的猛烈炮击!定海几乎没怎么抵抗就陷落了!英军占领定海,以此作为据点。
英舰持续北上,炮轰厦门(但被守军击退,未能登陆)。更吓人的是,他们竟然逼近了天津大沽口外!距离北京城直线距离不过几百里了!这等于尖刀顶到喉咙口!京津震动!
这下道光皇帝真的慌了!他本以为林则徐在广州把事情办得挺好,禁了烟就太平了。怎么突然洋人打到北边家门口来了?他最担心的事情,边衅(引发战争),不但发生了,而且大清军队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一触即溃!以前都觉得“天朝无所不能”,现在梦碎了!现实是残酷的炮火!
紫禁城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到极点。
原本因为虎门销烟而对林则徐一片赞誉的朝廷大员们,开始有了微词,甚至抱怨。他们隐隐觉得:英国人闹这么大阵仗,都是因为林则徐在广州把洋人得罪狠了!是他惹的祸!要不是他强行禁烟、收缴鸦片还搞什么围困商馆、逼交保证书,洋人至于这么大老远派兵来打吗?说不定问题还能好好谈呢!特别是主张“抚夷”(和平谈判解决)的官员,比如满族重臣穆彰阿(大学士,军机大臣,深得道光信任),这伙人的论调开始慢慢占据上风。
道光帝本人的心态,也从最初的力挺禁烟、嘉奖林则徐,急转直下,变成了疑虑、震惊、乃至深深的恐惧!“害怕”的阴云,第一次笼罩在这位九五之尊的心头。
道光皇帝到底在怕什么?
前线一连串的败报,像冰锥一样刺进紫禁城。坐在龙椅上的道光皇帝,已经从震惊变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他到底在怕什么?主要是三大要命的事:
最现实的恐惧:那炮口直指京畿,身家性命悬一线!
洋兵近在咫尺:英舰队在大沽口外耀武扬威,离北京实在太近了!这可不是以前跟蒙古人或者内部反叛打仗,战场在千里之外。敌人的大炮真能轰到皇城根儿!只要他们想,强行登陆打过来,凭清军在直隶(北京周边地区)那弱得可怜的防务水平,真能挡住吗?万一英军打进北京城,他这个九五之尊怎么办?是等着被抓,还是仓皇出逃“西狩”?想想都后背发凉!这直接威胁到了他的人身安全和统治中心的安全,想想南宋“靖康耻”的历史,简直是不寒而栗!这是最现实、最迫在眉睫的生存恐惧。
最核心的恐惧:江山社稷的根本动摇!
漕运命脉被掐断:大清帝国的命脉之一是漕运!每年几百万石的南方税粮,要从长江口附近(江苏、浙江一带)通过运河(大运河或者海路)运到北京。这是帝国的血液!现在英舰在东南沿海横行霸道,1842年更是深入长江,直取镇江(长江与运河交汇处)!镇江一失守(事实也真的失守了),整个运河水道就被彻底切断了!北京立刻面临断粮的绝境!皇帝、百官、驻防八旗、上百万首都居民吃什么?这是要老命的事!一个皇帝,要是连都城都维持不了基本运转,还能统治天下吗?
军队的彻底无能:道光以前可能还心存幻想,觉得大清军队虽然弱点,但八旗绿营威名尚在。可面对英军,几乎每战必败,败必溃散!定海县城一触即溃,虎门炮台守将关天培拼死抵抗最终殉国,厦门、宁波、定海(第二次)、上海、镇江……沿海重镇接连失守。装备、战术、训练水平差距太大,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对手。这就像冷水浇头,让道光彻底看清了自己军队的腐朽无能。没有能战的军队,拿什么保卫江山? 这直接动摇了他统治根基的信心。
最深层的恐惧:帝国威仪扫地,“天朝”神话破灭!
内部不稳的火药桶:道光帝的龙椅可不是坐在太平盛世上的。他在位期间,国内各种矛盾积压很深。南方有天地会之类的会党,中原腹地各种抗税、抗粮运动此起彼伏(后来太平天国也是在这个土壤上爆发的)。洋人一来,几万官军就被打得满地找牙,还割地赔款(虽然还没真签,但预感已经非常不好)。这种狼狈样子被全国百姓看在眼里,朝廷的威严何在?
“外夷”能打进来,说明“天朝上国”那套“怀柔远人”根本不管用了!道光和他爹嘉庆、爷乾隆一样,坚信自己是天下共主。结果现在不仅被打到家门口,还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对维系了几百年的中华帝国的心理优越感和对世界的认知体系,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道光作为皇帝,精神上受到的冲击难以想象。他更担心这消息传遍天下,民心会动摇,刁民会趁机作乱,内外夹击,清朝可能就真亡了!这才是对他帝王尊严和满清政权合法性的最根本威胁。
所以,当英军舰队抵达天津外海,将装有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信件(实际上是宣战书)的公文递交给直隶总督琦善时,道光帝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穿了!他之前还抱有一线希望,想着也许是个误会。但这封信(里面内容当然是列了一堆对清廷的指控和要求)明确无误地告诉他:战争就是冲着你这皇帝来的!
这一刻,巨大的、混合了生存、维稳、国格的多重恐惧压垮了道光。他不再是那个雄心勃勃要禁绝毒品的君主,而变成了一个急切希望灭火、希望洋兵赶紧离开的惊慌失措的统治者。
林则徐到底是一只悲催的“替罪羊”
道光帝被恐惧支配后,他的决策逻辑发生了根本转变:从“坚决禁烟、维护国体”转向“不惜一切代价、尽快结束战争”。只要能息事宁人,什么条件都可以先谈!在这种心态下,林则徐的存在,以及他之前被视为功劳的行为,就变成了巨大的障碍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误国”论的甚嚣尘上,道光也听到了,随着战火在北方的蔓延,朝廷内部“主和派”(以穆彰阿、琦善为代表)的声音完全压倒了“主战派”。他们牢牢抓住一点:战争是林则徐激怒洋人造成的!
他们的论调很有市场:
“要不是林则徐在广州那么强硬、逼迫商馆、收缴鸦片还烧掉,英国人会这么生气跑来打吗?”
“他处理方式不当,激起了兵祸!”
“他太过孟浪,破坏了跟洋人‘和平’交往的可能!”
这套说辞,把战争爆发的责任完全推给了林则徐个人,巧妙地掩盖了鸦片贸易本身的不法性、英国为维护贩毒利润的侵略本性,以及更深层的大清军事、政治制度的全面落后。
道光帝在恐惧和压力下,逐渐听信了这种论调。他开始认为:林则徐是他禁烟“好心办坏事的工具”,甚至就是那根点着了火药桶的火柴。
思来想去,他决定委屈自己,讨好带英。
他马上寻求谈判筹码的需要,道光决定要谈和了,而且他希望能尽快、尽量少付出代价。那他派谁去谈?他立刻换掉了在广州“惹是生非”的林则徐(1840年9月下令将其革职查办,留下广东听候处理),派了“鸽派”的直隶总督琦善去当钦差大臣。
琦善是道光信任的老臣,被认为是懂“洋务”、善于周旋的。让琦善去谈,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把英国人痛恨的林则徐处理掉!道光给琦善的指示是,可以用这个作为谈判的“诚意”和“人情牌”,你看,我把惹你们生气的林则徐撤职了,甚至准备治他的罪,我们很有诚意谈了吧?你们可以消消气,坐下来好好谈条件了。林则徐成了道光向侵略者示好的“祭品”和“诚意证明书”。
皇帝权威受损后的“找补”,道光帝作为一国之君,决策失误(误判敌情、军队腐朽)导致连连败仗,损失惨重,他的威信和面子已经丢光了,在朝野上下压力山大。他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可以分摊甚至转移失败责任的对象,来“卸包袱”。林则徐作为前任全权钦差,正好符合这个角色。指责林则徐“鲁莽”、“误启边衅”,等于告诉天下人:仗打输了、地方丢了,不是我皇帝用人不明吗?你看,都是这个办事大臣搞砸了!
通过对林则徐的惩罚,道光帝试图维护自己作为最高决策者的“正确性”和“不得已”的形象,替自己失败的决策找一个体面的台阶下。
于是,一连串的打击落在了林则徐头上:1840年10月: 以“办理不善”、“误国病民”等罪名(主要是英国人指控的那些“罪状”),道光下旨革去林则徐两广总督职务,留广州“以备查问差委”(名义上降级留用)。
1841年5月:林则徐一度被短暂起复派往浙江协办防务(琦善谈崩了,战争扩大),但很快又被排挤离开。
1841年7月:随着英军扩大战争,道光深感耻辱和愤怒无处发泄(当然也是为了平息洋人追究林则徐的压力),最终下达了最严厉的处罚决定:革职遣戍新疆伊犁充军!一个禁烟的大功臣,顷刻间变成了“罪臣”!
林则徐被押解离粤北上时,心情之悲愤可想而知。他给友人写信时,道出了无尽的辛酸和对国家的忧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生死可以置之度外,岂能因个人祸福而避趋?)他悲的是壮志未酬,忧的是国势日颓。而被惩罚的根本原因,并非他做错了什么,而是他成了帝国腐朽与帝王怯懦叠加之下,被选中的那只“替罪羊”。
屈辱的代价
道光撤办甚至严惩林则徐,并没能换来他期望的“和平”。谈判之路充满曲折:琦善在广州试图妥协,私许割让香港岛(未得道光批准),英国人嫌不够,还觉得他没诚意。
靖逆将军奕山在广州莽撞出击大败,被迫签订屈辱的《广州和约》,赔款600万元(洋银),还默认英军暂据香港。(这也让道光更加生气,觉得丢脸)
英军觉得条件还太低,继续扩大战争,一路打到长江口。
道光的恐惧被一步步放大,谈判底线被一次次突破。清军在战场上完全无力阻挡,最终导致了彻底屈服。
1842年8月29日,在英军战舰“皋华丽”号上,清政府的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两江总督伊里布被迫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割地: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道光最害怕发生的领土丢失,还是发生了!)
赔款: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巨款!相当于当时清廷近两年的财政收入!国库被掏空一大截)。
开放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居住贸易。
协定关税:英国人进出口货物该缴多少税,得跟英国人“商量”着来。(丧失关税自主权)
废除“公行”制度:不再要求只经过广州“十三行”贸易。
签完字画完押的那一刻,大清帝国“天朝上国”的幻象彻底破灭,中国被迫卷入近代西方列强主导的殖民主义浪潮中,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回过头再看林则徐的悲剧:他并非“误国之臣”,而是清醒的先驱者和坚定的执行者。在所有人昏睡时,他看到了鸦片和殖民者的双重毒害,并挺身而出。
他的被贬黜甚至充军,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他的行为(销烟本身没错),而在于道光皇帝在战争失败带来的巨大恐惧压力下,将其视为可牺牲的棋子,用以求和、卸责。
这场悲剧是以道光帝为代表的天朝僵化体系,对已经到来的近代化战争模式和外交规则完全陌生、恐惧且无力应对的必然结果。林则徐的遭遇,不过是那个腐朽时代无法容纳真正有远见、有勇气的改革者的缩影。
发布于:江西省配资炒股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