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8-02 05:56:03
7月31日,陈佩斯执导的新电影《戏台》累计票房达2.35亿,观众调侃:还得是陈佩斯呀,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戏台》作为资本的弃子,上映6天就达到2亿多的票房,靠的不是买热搜与宣传,而是观众对诚意创作的集体投票。陈佩斯以“戏比天大”的坚守,在流量时代撕开一道尊重艺术本质的口子。
随着《戏台》热度的攀升,陈佩斯那些经典的小品再次映入大众的眼帘。
1984年除夕夜的春晚舞台,陈佩斯手里端着一只空瓷碗,碗里没有面,他却“吸溜”出很大的声音,把观众带进他那碗“无中生有”的面条里。
陈佩斯靠着一连串夸张又逼真的动作,不但让满场人都笑弯了腰,也让电视机前的全国观众笑出声,更让小品成为春晚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节目。
就这样,陈佩斯靠一碗“空气面”火遍全国,也从那一刻起,喜剧成了他命中注定的标签。之后每一年大年三十晚上,全国观众就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陈佩斯出场。
陈佩斯与冯巩一样,不说话往那一站,观众就笑了。他的眼神、他抖动的眉毛、他一歪头的停顿,都能把人逗得前仰后合。
在《主角与配角》里,一句“你管得了我,你还管得了观众爱看谁?”成为经典。《羊肉串》一句顺口溜“改革春风吹满地”广为流传。《警察与督察》里一句“穿上这身衣服,想罚谁罚谁,想办谁办谁,想逮谁逮谁呀”又讽刺了谁老百姓心知肚明。
1998年的除夕夜,陈佩斯和朱时茂的《王爷与邮差》,一如既往的默契搞笑。可在观众不知道的背后,是麦克风只装了一个,音效失灵,表演节奏被打乱。他俩不得不贴着脸表演,连动作都收着演,生怕出错。
演出结束,陈佩斯在后台崩溃大哭。但真正让陈佩斯愤怒的还在后头。市场上到处在卖他与朱时茂的小品集。
这些小品,是他一字一句琢磨出来的心血,连个招呼都没打,竟被明码标价地卖出去。他感觉对方不尊重自己不尊重创作。
观众看陈佩斯在舞台上疯癫、滑稽、浑身都是包袱,其实那背后,是他一点点打磨出来的节奏、分寸和张力。
为了在《胡椒面》里演好一个闻胡椒打喷嚏的场景,他曾在家里试了几十种“喷嚏角度”;为了《警察与小偷》里能准确摔倒,他反复在水泥地上摔到膝盖出血。
哪怕一个小品只有几分钟,他也能排练到凌晨,抠节奏、改结构,一遍又一遍。陈佩斯说:观众笑你一次容易,笑你十次,你就得拼命了。
自此,连续上了11年春晚的“春晚钉子户”自此销声匿迹,观众在大年三十的除夕夜再也看不到他了。红毯、颁奖典礼也看不到他,因为他说他要站着把钱挣了。
今年的陈佩斯已经71岁了,他拍《戏台》遭遇了五次遭投资人撤资(最大一笔6000万),上映前没有资本看好,只有观众口口相传的口碑,从第一天的凌晨场到今天的黄金时间段排片。
在电影院里看《戏台》,你会发现,很少有年轻的情侣,基本都是孩子陪着父母看的,很多都是一家三代。都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句话是对陈佩斯最高的奖赏。
电影里,姜武饰演的洪大帅不懂戏,他让卖包子的老乡唱霸王一角,并强令“霸王必须赢”,讽刺资本干预创作,戏怎么演全靠资本心情。戏里陈佩斯饰演的班主为了保命只得向强权低头,听到卖包子唱戏的声音,气得拿头撞柱子。
看到电影里的的班头,仿佛看到了陈佩斯,台上台下走得飞快,讲起戏来眼神发亮。他不再上电视、不再争头衔,却依旧站得笔直,依旧不改初心。
《戏台》是陈佩斯用了21年的沉默换来一部“笑中带泪”的杰作,也撕开了娱乐圈的虚伪面纱:嘴上说着戏比天大,可遇到好的角色立即换上自己的亲戚、朋友。
《戏台》没有资本宣传的情况下逆袭过2亿,证明观众从未抛弃真正的艺术。“戏是假的,情是真的。” 这句话不仅是电影的台词,更是陈佩斯一生的注脚。他或许输掉了春晚的舞台,却赢回了艺术的尊严。
#电影戏台#
配资炒股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