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6-22 11:57:50
他是晚清第一硬骨头,七旬高龄抬棺出征,如果不是他收复新疆,咱们现在去新疆可能要办护照,他是护住中国六分之一疆土的孤胆英雄——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 ,1812年11月10日出生于湖南湘阴。他是中国晚清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也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在近代中国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左宗棠的早年仕途颇为坎坷。在科举制度仍是清王朝取士任官根本途径的时代,他二十岁乡试中举,却在后续的三次会试中均名落孙山。相比同时代的曾国藩27岁中进士,10年7迁;胡林翼24岁中进士,26岁任知府;郭嵩焘29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左宗棠40岁以前在事业上并无显著成就。他先后担任醴陵渌江书院山长和安化陶氏家塾师,生活平淡,壮志难酬,29岁时曾在《自题小像》诗中慨叹自己“犹作儿童句读师,生平至此乍堪思!学之为利我何有,壮不如人他可知” ,道尽心中无奈。
展开剩余85%然而,科举不顺并未磨灭左宗棠的志向。他深刻认识到科举所考的八股文和试帖诗严重脱离实际,于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经世致用之学的钻研中。童子试期间,他便阅读《皇朝经世文编》《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水道提纲》等书籍,并认真做笔记 。1832年第一次会试落第后,他将目光聚焦于荒政及盐、河、漕等实务;1835年第二次会试失利,他重点研究舆地之学,在妻子周诒端的协助下,编绘了大量地图并作详细图说;1838年第三次会试失败后,他绝意科举,开始深入探讨农书,还著有《广区田制图说》和《朴存阁农书》 。鸦片战争前后,他进一步研究中外史地、兵学以及洋务之学。正是这种对实用学问的执着追求,为他日后建立旷世功业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后来发迹的他,还曾以“自古功名振世之人,大都早年备尝辛苦,至晚岁事权到手,乃有建树。未闻早达而能大有所成者” 教育子侄辈,回顾自己早年的经历,别有一番感悟。
左宗棠虽科举失意,但凭借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和实干精神,逐渐获得诸多高官名儒和同侪早达之士的赏识与关照。贺长龄、熙龄兄弟便是其中重要人物。贺长龄历任江宁布政使、云贵总督,是《皇朝经世文编》的编辑主持者。1830年冬,左宗棠因仰慕贺长龄及其家中丰富藏书,常前往讨教借阅,贺长龄十分赞赏他的志趣和才华,称其为“国士”并勉励有加,贺长龄的《区田说》也对左宗棠产生影响。贺熙龄是左宗棠在长沙城南书院学习时的老师,师生关系密切,左宗棠在治学、修身方面深受其影响,从老师处及时了解国家内忧外患形势,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贺熙龄还写诗赞誉左宗棠“六朝花月毫端扫,万里江山眼底横。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 ,后来师生更结为亲家。
晚清重臣陶澍也与左宗棠有着不解之缘。1836年秋,左宗棠主讲醴陵渌江书院时,为迎接回乡扫墓的陶澍,撰写了一副门联,其中“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既讲述陶澍受道光皇帝赐匾额的故事,又表达湖南人民对其颂扬企仰之情,陶澍见后大为赏识,与左宗棠纵论古今并留宿。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会试落第后谒见陶澍,陶澍不仅盛情款待,还预言其“将来勋业当在我上” ,并与左宗棠结为儿女亲家。次年陶澍逝世,左宗棠受托教授其子并料理家事,在陶家度过8年时光。
民族英雄林则徐与左宗棠的“湘江夜话”更是一段佳话。1849年冬,林则徐辞官回乡路过湖南,约左宗棠在长沙湘江舟中见面。二人相见恨晚,极口称赞左宗棠为“不凡之才”“绝世奇才” ,交谈内容涉及古今形势、人物以及“西域时务” 。这次会面深刻影响了左宗棠的生平事业,他后来在新疆的建树,可视为对林则徐遗志的继承。此外,胡林翼等也与左宗棠交往密切,这些早期师友的赏识与帮助,为左宗棠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发展机遇。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左宗棠以幕友身份投身其中,后独自组成“楚军”,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中,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楚军在多个战役中取得胜利,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左宗棠深刻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积极投身洋务运动。他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及其马尾造船厂,培养了大批造船和航海人才,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的根基,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 ;在陕甘创办西安机器局、甘肃制造局,在新疆创办乌鲁木齐火药局,在两江创办徐州利国驿煤铁矿等,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开拓和发展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践行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
左宗棠一生最为人称道的功绩当属收复新疆。19世纪70年代,新疆地区被阿古柏政权侵占,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而左宗棠力排众议,强调“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坚决主张出兵新疆,指出若放弃新疆,敌人将得寸进尺,国家领土主权将遭受严重威胁 。清政府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为收复新疆,左宗棠精心筹备,四处筹集军饷,甚至背负骂名举借外债;加强部队整顿训练,配备先进武器,制定“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战术原则 ;同时重申军纪,严禁杀掠奸淫,推行正确的俘虏政策。在他的运筹帷幄和广大将士的英勇奋战下,加上新疆各族民众的大力支持,从光绪二年六月至光绪三年十一月,历时一年半,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全部失地。之后,面对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左宗棠反对使臣崇厚签署的丧权辱国条约,提出“先之以议论”,“决之以战阵”的方针,甚至“舆榇出关”,表明抗俄决心 。最终,清政府虽支付了“赔偿费”,但相比之前的条约,收回了部分权益。收复新疆后,左宗棠致力于新疆的建设与发展,减轻赋税,修筑道路,兴修水利,推广蚕丝,并多次奏请在新疆建省,巩固了国家统一。
此外,左宗棠在平定陕甘回民起义、建设西北等方面也成绩斐然。他组织军民修整西北、北京、浙江、两江等地的河流和水渠,在哈密、吐鲁番开凿“坎儿井” ;在西北组织军屯、民屯,开垦荒地,推广种植棉花和南方水稻,教授栽桑、养蚕、缫丝、织布 ;组织修筑西北道路近5000里,栽植树木绵延数千里,留下“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佳话 ;自掏腰包创办多家书局,印发大量图书,在西北广建义校、义塾学堂和书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1885年,73岁的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临终前,他仍心系国家,口授遗折称“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 ,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未竟事业的遗憾。
左宗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虽身处晚清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局,却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多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他是近代中国国家统一、主权完整的坚定捍卫者,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他的功绩和精神,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也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尊重。美国人贝尔斯、日本人西田保先后为他著书立传,美国时任副总统华莱士称赞他是“近百年来世界伟大人物之一” ,他的名字与毛泽东、成吉思汗一同被列为“千年来最让人记得的40位世界人物” 。尽管左宗棠也存在历史局限性,但瑕不掩瑜,他的一生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值得后世永远铭记与敬仰。
发布于:四川省配资炒股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